户外健身器材是指安装在户外场地,供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特殊设备和结构,是以公共健身设施为主的户外运动设备,主要应用于社区、公园等场所,设计遵循《健身器材健身路径的通用要求》国家标准,涵盖结构、负载能力等指标。器材类型包括伸展、有氧、力量等类别,需按规范分级使用,老年群体需控制运动强度并规避爆发性动作。多数器材因规格限制不适合儿童独立操作,需监护人遵守警示标识加强看护。
使用器械要牢记“四注意”
注意一:不要运动过量。以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,可以适当提高运动量,一般以脉搏不超过110次/分钟为宜,不得超过120次/分钟。以往不经常或者说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同志,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。
注意二: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,热身10~15分钟左右。这样做可以预防扭脚脖子、扭腰和对神经的伤害。
注意三:运动之后要做些整理活动。因为人在运动后扩张,如果坐在地上原地不动,人的血液在身体的远端就无法回到心脏里来,就会感到心脏憋闷,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老同志,运动后还要走一走,缓冲10分钟左右。
注意四:要掌握好运动时间。老年朋友每次的锻炼时间在40分钟左右,左不要低于30分钟,右不要超过1小时。
器械平时还要注意:社区“健身路径”的健身器械一般可以分为身体结构运动(也可称之为无氧运动)、有氧运动及身体的柔韧性训练三种。
使用这些器械可以帮助人们生物力学病、能量过剩病及神经和精神疾病。根据各类器材的功能,社区“健身路径”中的运动器械分为四个类型。
多数户外健身器材“儿童不宜”使用:
外健身器材面向的群体主要是成年人,少数公园安装了秋千和跷跷板,但这些设施即便儿童玩耍,家长也应在一旁看护,防止发生危险。”市体育局的工作人员说,健身器材为属地管理,由社区来维护。户外健身器材安装在水泥或石板地上,都是不科学的,存在隐患。此外,还应加强对老化健身设施的排查,这就需要社区加强监管和维护工作,做到家长监护、社区监管“双保险”。
残疾人室外健身器材:
残疾人室外健身器材是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,辅助身体进行康复性训练的器材。器材包括:台阶练习器、双位手摇健身车、固定式行走练习器、座式联动漫步机、手腕练习器、上肢训练器、臂力练习器等。

